冻伤

时间:2023-11-12 21:12:59编辑:小王

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轻时可造成皮肤过性损伤,要及时救治;重时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碍,需进行专业救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紧急抢救。

冻疮发生于寒冷的时候,它是冬天常常在户外玩耍,或到户外没有注意做防寒防护的孩子容易发生的一种皮肤病。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其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脚趾。

气候因素:寒冷的气候,包括空气的湿度、流速以及天气骤变等。潮湿和风速都可加速身体的散热。
局部因素:如鞋袜过紧、长时间站立不动及长时间浸在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全身因素:如疲劳、虚弱、紧张、饥饿、失血及创伤等均可减弱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调节和适应能力,使局部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冻伤

冻伤因组织细胞冷冻所致的损伤,组织细胞内或细胞间形成冰晶;红细胞和血小板凝集阻塞毛细血管,引起缺血性损害。血管收缩以减少皮肤及周围组织的散热。很多损害发生于复温时(再灌注损伤)。受累区冷而发硬及发白,无感觉。当温暖时,转为斑状发红、肿胀、疼痛,在4~6小时内形成水泡.若水泡充满清亮的血清并且位于远区的手指,则表明表浅损害;若水泡内充满血液并且位于近端,则表明深部损害并且有组织坏死。表浅损害愈合后不残留组织丧失,深部组织冷冻可引起干性坏疽,在健康组织上盖有黑色硬壳;灰色水肿,软性的湿性坏疽发生较少见,组织坏死的深度取决于冷冻的期限和深度。各种程度的冻伤都可产生长期症状:对寒冷过敏、出汗过多、断层指甲生长和麻木。

冻伤

机体对寒冷反应的病理过程分为机能代偿和机能衰竭两方面,主要表现如下:

1、神经系统:体温在34℃时可出现健忘症,低于32℃时触觉,痛觉丧失,而后意识丧失,瞳孔扩大或缩小。

2、循环系统:体温下降后,血液内的水分由血管内移至组织间隙,血液浓缩,粘度增加,20℃时半数以上的外围

小血管血流停止,肺循环及外周围阻力加大;19℃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为正常的25%,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出现传导阻滞,可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

3、呼吸系统:呼吸中枢受抑制,呼吸变浅,变慢,29℃时呼吸比正常次数减少50%,呼吸抑制后进一步加重缺氧,酸中毒及循环衰竭。

4、肾脏 由于肾血管痉挛,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体温27℃时,肾血流量减少一半以上,肾小球滤过率减少33%。如果持续时间过久,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按损伤的性质分类

冻伤可分为冻结性损伤与非冻结性损伤两类。

冻结性与非冻结性的损伤的区别,主要在于受损伤时环境的温度是否达到组织冰点以下和局部组织有无冻结史而定。在实际遇到的伤员中,以局部冻伤最为常见,临床上通常所说的冻伤,即指此类损伤。有时轻微的局部冻伤与冻疮往往不易区别。此外,也有以损伤进行分类的,即分为全身性损伤(包括冻僵与冻亡)和局部性损伤(包括冻伤,冻疮,战壕足,浸泡足(手)等)。

局部性损伤多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如足,手,耳和颜面等。其中以足部尤为多见,据统计约占冻伤总数的半数以上。例如抗美援朝期间我志愿军某部统计的后送冻伤伤员中,下肢冻伤占97.3%,上肢占2.7%,但平时与战时也略有不同,据某寒区部队近年冻伤的统计,足占52.8%,手占36.5%,颜面占11.7%(耳鼻)。

[病理生理变化]可分三个阶段:

1.生理调节阶段:

冻伤之初,人体为了调节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动态平衡,主要表现为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产热增加的主要表现为肌肉紧张度增加,随之出现寒战,使代谢增高。如寒冷继续增加,肝脏代谢活动也增强。散热减少的主要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使血流减少,皮肤温度降低,以减少散热。如果寒冷持续时间较长,皮肤血管往往出现短暂的扩张,使局部血流增快,皮温回升,循环暂时得以改善。但人体为了避免热量散失,血管又随之收缩。此种血管的收缩与扩张,均为人体抵御寒冷的保持反应。当然,最后人体为了保持中心体温,皮肤和肢端血管持续收缩。

总之,在受冻之初,各项生理功能均趋亢进,如代谢增加,心跳加快,血管的舒缩交替等。如寒冷持续过久,势必出现抑制,从而代谢降低,心跳减慢,导致中心体温降低。此后皮肤及肢端血管出现持续性收缩,皮肤和肢体末端组织就可能发生冻结。

2.组织冻结阶段:

当组织温度降至冰点(皮肤冻结温度为-5°C)以下时,就会开始发生冻结。冻结分为速冻与缓冻。

速冻:如接触温度很低的金属(如寒区置于户外的武器金属部分)或液体(如液氮)等,可以立即造成接触部位的皮肤冻结。如未能及时脱离接触,冻结组织可以迅速加深,严重者可将皮肤冻结在寒冷的固体上,强行脱离,可造成撕脱伤。

缓冻:常见的冻伤发病过程均属于缓冻时,首先使细胞外液的水份形成晶体(冰核),随着时间的延长,冰晶体逐渐增大。(速冻时不仅细胞外液冻结,同时细胞内液也冻结,但形成的冰晶体一般较缓冻时为小)。因此,缓冻对组织损伤过程主要与细胞外的渗透压改变有关。当外界温度低于组织冰点时,细胞外液中的水分形成冰晶体,电解质浓度(主要是钠离子)和渗透压升高,细胞内分向细胞外大量渗出(有人研究,细胞失水达78%时,即可造成细胞的损伤,而在冻伤时,失水程度可达85~90%),使组织脱水,蛋白质变性,酶活性降低,细胞发生皱缩,造成细胞内能量代谢物质的耗竭和丢失,从而使细胞线粒体的呼吸率下降,造成大量中间产物的堆积。这是受冻组织死亡的主要原因。

此外,以往还认为,由于细胞外液冰晶体的不断增大,对组织细胞产生机械作用,使细胞间桥断裂或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溢,也是造成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

由于损伤系在组织冻结时造成,通常称为原发性的损伤。

3.复温融化阶段

在复温后,如系表浅的皮肤冻结,局部只呈现一般炎性反应,而无严重组织坏死,一般在1~2周后痊愈。如系深部组织发生冻结,不仅电解质紊乱和代谢障碍依然存在,而且出现局部微循环障碍。这是由于复温后冻区的血流暂时恢复,血管扩张,而冻结阶段血管壁已被损伤(内皮细胞对寒冷极为敏感)甚致破裂,故毛细胞管通透性和渗出增加,局部出现水肿和水疱,继而出现血流减慢和血液瘀滞,血液有形成分堆积,以至血栓形成。此种复温后的改变称为冻溶性损伤或继发性损伤。根据实验观察,组织复温融化后10分钟,就可出现微循环的闭塞现象。24小时在小动脉、小静脉内有明显的血栓,3~4天发展成成 弥散性血栓形成,导致组织坏死。故有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冻伤组织的40%是原发性损伤,60%是由于循环恢复后继发的损伤,因此复温的方法对减少组织损伤有重要关系。

[发病因素]冻僵亦称全身冻伤,是身体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引起,致全身新陈代谢机能降低,热量大量丧失,体温无法维持,最后意识昏迷,全身冻僵。人体受寒之初,一方面用增强代谢产生热量,故肌肉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次数增加;另方面外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如继续受冻,散热超过产热,体温即开始下降,至32°C以下,寒战不再发生,代谢逐渐降低,血压,脉搏、呼吸也开始下降;致30°C以下,进入昏迷状态全身木僵。若不及时抢救,终将导致死亡。

冻僵常发生于突然降温或遭遇暴风雪时,尤其是衣着单薄,饥饿,疲劳,迷路,醉酒等意外情况下容易发生,平时少见。但我国国土辽阔,在高山雪地作业的勘探队员或侦察员,于寒带地区遇险的飞行员,在海洋中遭受暴风雪的意外袭击的水兵、渔民等均可能发生冻僵。

[病理生理]机体对寒冷反应的病理过程分为机能代偿和机能衰竭两方面,主要表现如下:

1.神经系统:体温在34°C时可出现健忘症,低于32°C时触觉,痛觉丧失,而后意识丧失,瞳孔扩大或缩小。

2.循环系统:体温下降后,血液内的水分由血管内移至组织间隙,血液浓缩,粘度增加,20°C时半数以上的外围小血管血流停止,肺循环及外周围阻力加大;19°C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为正常的25%,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出现传导阻滞,可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

3.呼吸系统:呼吸中枢受抑制,呼吸变浅,变慢,29°C时呼吸比正常次数减少50%,呼吸抑制后进一步加重缺氧,酸中毒及循环衰竭。

4.肾脏 由于肾血管痉挛,肾血流量减少,紧小球滤过率下降。体温27°C时,肾血流量减少一半以上,肾小球滤过率减少1/3。如果持续时间过久,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伤员皮肤苍白,冰凉,有时面部和周围组织有水肿,神志模糊或昏迷,肌肉强直,肌电图和心电图可见细微震颤,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降低中测不到,可出现心房和心室纤颤,严重时心跳停止。呼吸慢而浅,严重者偶而可见一、二次微弱呼吸。

如有受冻病史只要测量肛温和作心电图使可确定诊断。不必作过多的化验。但应注意,普通的体温计不适用(只能测到35°C)。可用水温计插入肛门,最少5厘米以上。

一般来说,直肠温度在28~30°C 以上,多可复苏,25°C左右即有死亡的危险。新疆军区总医院救活了一例严重冻僵。肛温仅22°C的病人。国外也有中心体温18°C 而得以复苏的个别病例报导。

关键是迅速恢复病人中心体温,防止并发症。

迅速而稳妥地将病人移入温暖环境,脱掉衣服、鞋袜,采取全身保暖措施,盖以棉被或毛毯,并用热水袋,水壶加热(注意用垫子,衣服或毯子隔开,不要直接放在皮肤上以防烫伤)放腋下及腹股沟,有条件用电毯包裹躯开,红外线和短波透热等,也可用温水,将病人浸入40~42°C温浴盆中,水温自34~35°C开始,5~10分钟后提高水温到42°C,待肛温升到34°C,有了规则的呼吸入心跳时,停止加温。

如病人意识存在,可给予温热饮料或小量酒,静脉滴入加温10%葡萄糖水(可将输液管加长到5~6米,浸泡在38~40°C水浴中),有助于改善循环。

除体表复温外,也可采用中心复温法,尤其是那些严重冻僵的伤员。可采用体外循环血液加温和腹膜透析。腹膜透析在一般医院都能进行,可用加温到49~54°C的透析液悬挂在3~4尺高度,通过在43°C水浴中保温的导管,灌入腹腔内,进行腹膜透析,每次约20~30分钟,可连续透析5~6次。每小时可使肛温升高2.9~3.6°C,有助于改善心、肾功能。

其它治疗,包括纠正心律紊乱和酸中毒,注意并发症(肺炎,心肾功能不全、脑、肺水肿)的防治等。如伴有局部冻伤,应先抢救冻僵后,再按冻伤治疗原则处理。

(一)冻疮 冻疮是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下发生的,非冻结性局部组织损伤。发生冻疮的气温多在冰点以上(0~10°C)。好发部位,多在手指、手背、足趾、足跟、耳廊等处。局部出现红斑,弥漫性水肿,并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感觉异常,灼痒,胀痛,有时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表浅溃疡,渗出浆液,并可感染化脓。

治疗基本同一、二、度冻伤。每日可用42°C温水浸泡,每次20分钟,用毛巾擦干;室温保持在15°C以上,并注意局部保暖,亦可用按摩或透热疗法,一般一周可愈。如有破溃感染,局部涂敷冻伤膏。我国民间验方,如用辣椒杆可花椒煎水浸泡患部,据报导效果较好。

(二)战壕足 战时长时间站立于潮湿寒冷的战壕内引起的一种足部损伤。

(三)水浸足或水浸手 手和足长时间浸渍于寒冷的水中,所引起的局部损伤。

(四)防空壕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许多年老体弱的人,在防空壕(洞)内蹲坐或蜷屈时间过久,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局部血液郁积所发生的足部损伤。

这三种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有许多共同点。受冻温度都在组织冰点以上,受伤部位广泛,除有皮肤损伤和血管变化外,尚有广泛的炎性反应,特别是肌肉和神经的损伤和变性。临床表现:在反应前期,由于血管收缩和痉挛,血管的搏动减弱或消失,足部开始潮红后转为苍白,受冻者足部沉重不适,继之麻木疼痛,尤以足弓部及足底部较著。反应期症状更明显,首先是血管的极度扩张,充血和水肿,局部发热和动脉明显搏动,间或产生水疱及渗血现象。其次感觉神经紊乱,足部疼痛,活动或不垂位置时加剧。反应后期,足部水肿消退,但对寒冷非常敏感,而且易于出汗,活动时水肿又可出现,且疼痛,影响持久站立,严重者有时可遗留足部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冻疮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部位多在耳廓、手、足等处。表现为局部发红或发紫、肿胀、发痒或刺痛,有些可起水泡,尔后发生糜烂或结痂。

局部冻伤
局部冻伤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反应前期(前驱期),反应期(炎症期)和反应后期(恢复期)。

1、反应前期 系指冻伤后至复温融化前的一个阶段,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受冻部位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由于局部处于冻结状态,其损伤范围和程度往往难以判定。

手冻伤

2、反应期 包括复温融化和复温融化后的阶段。冻伤损伤范围和程度,随复温后逐渐明显。其临床表现如下:

一度冻伤最轻,亦即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自觉热、痒、灼痛,症状在数日后消失,愈后除有表皮脱落外,不留瘢痕。

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伤后除红肿外,伴有水泡,泡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

三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出现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除遗有瘢痕外,可有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

四度冻伤伤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头,可出现坏死,感觉丧失,愈后可有疤痕形成。

脚冻伤

3、反应后期系指一、二度冻伤愈合后,和三、四度冻伤坏死组织脱落后,肉芽创面形成的阶段。此期可出现:

①浆伤皮肤局部发冷,感觉减退或敏感;
②对冷敏感,寒冷季节皮肤出现苍白或青紫;
③痛觉敏感,肢体不能持重等。
这些表现系由于交感神经或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紊乱所引起。

冻僵
伤员皮肤苍白,冰凉,有时面部和周围组织有水肿,神志模糊或昏迷,肌肉强直,肌电图和心电图可见细微震颤,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降低中测不到,可出现心房和心室纤颤,严重时心跳停止。呼吸慢而浅,严重者偶而可见一、二次微弱呼吸。

1、一度冻伤,可让病人自己主动活动,并按摩受冻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用辣椒、艾蒿、茄杆煮水熏洗、浸泡,再涂以冻疮膏即可。

2、二、三度冻伤应尽快脱离低温环境,保暖,促进肢体复温,不可用雪擦、火烤或温水浸泡,否则会加重冻伤。

3、二度冻伤的水疱可在消毒后刺透,使黄水流出再包扎,伤口已破溃者按感染伤口处理。

4、全身体温过低的伤员,为促进复温,可采用全身浸浴法,浴水温度保持35~42℃。

温水浸泡

5、给予冻伤病人热饮料及止痛治疗。

1、用温水(38~42℃)浸泡患处,浸泡后用毛巾或柔软的干布进行局部按摩,切忌用火烤和用雪水摩擦。

2、用花椒或辣椒秸煮水浸泡患处或用生姜涂擦局部,也有治疗作用。

3、患处若破溃感染,应在局部用65~75%酒精或1%的新洁尔灭消毒,吸出水泡内液体,外涂冻疮膏、樟脑软膏等,保暖包扎。必要时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1、对于全身冻僵者,要迅速复温。先脱去或剪掉患者的湿冷的衣裤,在被褥中保暖,也可用25~30℃的温水进行淋浴或浸泡10分钟左右,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但应防止烫伤。冻伤的肢体应迅速在温水中使之温暖,水的温度要护理人员的手能忍受(不超过40.5℃),要小心避免烫伤失去知觉的组织。

2、若下肢受累但需步行一定距离去接受医疗时,不要解冻。外伤(如行走)可进一步加重解冻组织的损害,若再冷冻肯定会严重受损,但被冻的时间越长,对以后组织的损害越大。若受冻部分不立即解冻,则应轻轻地清洁,保持干燥,用无菌绷带保护,直至温暖解冻,这种较为稳定的办法是可行的。病人可服400mg异丁洛芬,若可能应全身保暖。在医院内进行总体检查期间,应迅速将肢体置于大容器内温暖,水温保持在38~43℃。回暖后,微波测温,激光多普勒流量测定,血管造影或核磁共振检查可用于检查周围循环,以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3、预防感染很重要,若坏疽是干的,感染不大可能。但湿性坏疽,像浸泡足一样,可能被感染;应该应用抗生素.若免疫接种不是最近进行的,则应给予破伤风类毒素。

药物治疗4、温暖后,肢体应保持干燥,暴露于暖空气中,尽可能做到无菌。大多数病人有脱水和血液浓缩;应口服或静脉滴注补液,并恢复电解质到正常水平。可采用的内科疗法并不一致,但目标是恢复循环,使细胞损害减至最小。最有效的是低分子右旋糖酐,异丁洛芬和丁咯地乐(buflomedil)。较强力的动脉内或静脉内给药以及化学或外科方法的交感切除现已很少应用,但对晚期灼痛还是有用的。

5、营养和精神状态需要特别关心,手术应尽可能推迟,因为黑色硬壳常可脱落而留下活的组织。“正月冻伤,七月手术”是一句正确的格言。最好的长期治疗是漩涡浴及浴后轻轻擦干并休息。对冻伤后长期持续存在的症状(如麻木对寒冷过敏)尚无治疗办法。

1.将患者移到暖和的地方,并將衣服解开,用毛巾、毛毯让全身保温,不可搓揉冻伤部位。

2.患者呼吸停止时,立刻将气道开放,并进行人工呼吸。若脉搏停止跳动,则要进行心肺复苏术。

3.只有手脚冻伤时,可在患者稳定后,将手脚泡在溫水中(37~40度),也可给予温热的饮料,但不可用热水浸泡或是火来取暖。

4.冻伤部位恢复后,要消毒患部并包扎起來,送医治疗。

冻伤的原因是因为身体循环系统的末端如手指、脚趾、耳朵、鼻子等,因长时间暴露在冰冷或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或者接触冰雪,因而产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冻结伤害。冻伤的症状有:患处刺痛并逐渐或发麻、皮肤感觉僵硬,呈现苍白或有蓝色斑点、患处移动困难或迟钝。初期,是皮肤或深部冻伤,很难分辨出来,其症状相差不大。此外,冻伤可能伴随失温现象,急救时应先处理后者。若只有冻伤现象,应慢慢地温暖患处,以防止深层组织继续遭到破坏。尽快将患者移往温暖的帐篷或山屋中,轻轻脱下伤处的衣物及任何束缚物,如戒指、手表等,可用皮肤对皮肤的传热方式,温暖患处,或以温水将患处浸入其中,冻伤的耳鼻或脸,可用温毛巾覆盖,水温以伤者能接受为宜,再慢慢升高。如果在1小时内患处已恢复血色及感觉,即可停止[加温]的急救动作。其次,抬高患处以减轻肿痛。以纱布三角巾或软质衣物包裹或轻盖患部。除非必要,尽可能注意不可磨擦或按摩患处,亦不可以辐射热使患处温暖。

温暖后的患处不宜再暴露於寒冷中,也不要以[解冻]的脚走路。

在日军侵华时期,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 图为日军731部队留下的冻伤实验资料曾用各种方式残忍地在战俘身上进行冻伤实验。1938年,时任“七三一”部队首长石井四郎针对苏联高寒地区作战的冻伤问题,按照关东军司令部的指令,专门设置了冻伤研究课题。从而研究出在严寒期在寒冷地区作战时必要卫生服务的需求,并且是为下次作战做调查准备。据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战研究所所长金成民介绍,冻伤试验的目的是解决高寒地区作战的冻伤治疗问题。为此,“七三一”部队利用健康人做冻伤试验,当冻伤发生后,再寻求试验治疗方法。最初的试验都是在冬季进行的,他们把试验者绑在室外,裸露出四肢,或浸在冰水里,任其发生冻伤,然后再送到室内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冻。后来,为避免其他季节无法进行试验的空白,特别建造了冻伤试验室。这样,一年四季都可以不间断地进行试验。
“七三一”部队原队员证言:把人带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的室外,光着手脚,一直冻到四肢僵硬。有日本兵用木棍敲击被冻的部位,直到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拉进解冻室,分别采用冷水、温水、开水进行解冻。冻伤部位浇上开水后,骨肉马上分离。后来,他们被用去做细菌、毒气试验,死亡解剖后,投进焚尸炉。冻伤预防 注意保暖1、注意锻炼身体,提高皮肤对寒冷的适应力。

2、注意保暖,保护好易冻部位,如手足、耳朵等处,要注意戴好手套、穿厚袜、棉鞋等。鞋袜潮湿后,要及时更换。出门要戴耳罩,注意耳朵保暖。平时经常揉搓这些部位,以加强血液循环。

3、在洗手、洗脸时不要用含碱性太大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肤。洗后,可适当擦一些润肤脂、雪花膏、甘油等油质护肤品,以保护皮肤的润滑。

4、经常进行抗寒锻炼,用冷水洗脸、洗手,以增强防寒能力。

5、患慢性病的人,如贫血、营养不良等,除积极治疗相应疾病外,要增加营养、保证机体足够的热量供应,增强抵抗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室内保温及户外保暖都比以前做得要好,所以冬季里发生冻疮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但冻疮在冬季的发病率仍是很高的,在南方一些没有暖气的城市中仍很常见。寒冷的天气里,尤其是进出温差较大的地方时,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被冻伤,只不过多数时候症状不很明显而常被忽视而已。
冻疮好发于老人、儿童、妇女以及那些末梢血液循环差的人。不爱运动的人有时也会因为微循环不良出现冻疮。冻疮的发生是由于血液循环不良,末梢部位(如手指、脚趾、耳廓、鼻尖等)的皮肤不能得到良好的血液供应,就容易出现红斑、硬结、肿胀、流水、坏死等现象。这些年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冻疮,发生在年轻女孩的大腿、臀部等脂肪丰厚的部位。这些人喜欢在冬天穿很薄的裤子,如果长期在户外工作,久而久之,局部会因为末梢循环不良而导致血管炎症,出现冻疮。
预防冻疮首先需要保暖,尤其是注意手足、耳朵等部位的保暖。冬季不要穿过紧的鞋袜手套。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也有利于冻疮的恢复。
出现冻疮不能够用热水浸泡,应该循序渐进升高冻疮部位的温度,可以用37—40摄氏度的温水(与人体温度相当)浸泡温暖患处。没有破溃的可以涂些冻疮膏,已经破溃的可外涂猪油、蜂蜜(比例3:7)。如果有感染或者严重的冻疮,应该及时到医院皮肤科或者外科求治。
爱长冻疮的患者,不妨试试在入秋的时候用红辣椒或者花椒5—10克,煮水1000毫升,浸泡手足等易长冻疮部位,每日2次,每次15分钟。或者每日以红花油按摩手足,也可以起到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从夏季开始,坚持每天将手足浸泡冷水10分钟乃至半小时,也可大大降低当年冬季的复发率。最后还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个人对寒冷的适应度。

上一篇:紫鹊界在哪里

下一篇:关于新年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