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简介,选医生,内行写的最实用攻略

时间:2023-08-20 00:43:14编辑:小王

医院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大部分医生到了中级职称后都开始在门诊坐诊,医院越大,专业划分越细。有的疾病可能涉及两个以上专业,能准确选择自己应该看的专业已经难倒一部分患者了,要在同一个专业那么多医生里面选择一个最合适、最擅长看自己病的医生,确实不容易。

患者朋友们最通用的办法就是看职称,毕竟主任医师肯定厉害啊,但是号不好挂、看的人也多,好不容易排到了,说不到两三句话就结束去做检查了,等检查完了又要去抢号,而且主任医师也不见得在每个疾病的诊治上都是最好,况且有的大型医院主任医师都是一长串。那么从个人简历上,能不能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医生呢,答案是肯定的。我这个总结呢,是站在一个医生角度来写的,内容适用于大多数情况,自然也有例外的情况,请耐心看完,欢迎大家指正。

通常个人简历上是不会直接写某位医生多大年纪的,但是经常会写某年毕业于某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本科),某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或者说从事医疗工作多少年,你就可以根据大学毕业时间、从事专业时间大体推断出这位医生的年龄。看脸、看发量是可能不准的

一般来说,外科医生的黄金年龄是40-50岁,超出这个范围如果是在一线长期打拼的医生,也是有很强实力的,但是超过60岁,基本还坚持奋战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已经很少了。年纪大的老专家见多识广,对于疑难杂症有敏锐的洞察力;中间一拨中青年专家,可以说是科室顶梁柱,有精力有能力,做手术最有优势;年轻的医生,病员量相对不多,看病相对更有耐心,预约等待时间短,疾病初诊、随访复查先找年轻医生安排检查,再挂专家看病是不错的选择。

医生的职称从低到高是: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学医院会有教学职称:助理讲师、讲师、副教授、教授(教授分为1-4级,1级最高),主任医师并不是等同于教授,这是两条不同的发展线,只不过大多数教授已经获得了主任医师的职称而已。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是带教资格,一般副教授以上如果符合医院所隶属大学的规定条件可以申请成为硕士生导师,教授可以申请成为博士生导师。教学任职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升职称的难度在不同医院差别巨大,卫健委分配给每一所医院的各个职称名额都是有限的,这也就导致了在大医院升职称挤破头的情况,比如说升副高的官方基本要求是发表职称论文、下派基层锻炼、外出进修学习、通过职称考试,而这些要求对于大医院医生来说,个个都是学霸,论文考试轻轻松松,缺的是下派和进修的机会,即便如此,也有一大把人符合要求,所以很多医院就再设置了一些条件,比如积分制,把发表论文、完成课题、工龄等等数据量化PK,择优晋升,或者设置一些门槛,比如要有省级课题、SCI论文什么的。小医院相对来说晋升职称就容易的多。所以说,一个医生的实力,首先应该看是什么医院,其次才看职称,平台比职称重要

本科毕业到主任医师至少要 15 年,差不多40岁左右,博士生最快到主任医师大约在35岁左右。然而现实是40岁以下升副高、45岁以下升正高已经算很不错了,能极限速度升职称的医生都是凤毛麟角。也不能说职称升的慢的医生就不好,起码我认为职称升的快的医生,工作目标性比较强。

大家都知道,现在三甲医院基本上本科生是很难进去的,硕士、博士的学历比比皆是,有人说学历不重要,那一定是胡说八道,只能说学历不等于一切。首先,不同院校的高学历含金量差距很大,就如同本科院校间的差距一样,一流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研究生、博士生整体实力就是比地方三甲挂牌导师带出来的学生强;其次,高学历虽然不代表强大的临床能力,但高学历的医生行医更善于遵照规范,自学能力更强。

我们常常看到简介上会有提到这位医生曾经在某某医院进修学习过某项技术或者某个亚专业。当然也可能只写了去哪进修,没写进修什么,也可能就是为了升职称去的,但凡有心给自己写上进修什么内容的医生,一般对于这个方向还是比较有自信的,很可能会将这个方向作为自己的亚专业发展方向。挂号的时候可以重点关注自己的疾病和医生进修内容是否契合。

大医院的医生简介通常会写这位医生主攻的亚专业方向,同时你也可以从这位医生的课题方向、学术任职(是哪方面的学术团体成员)、杂志编委(杂志所倾向的方向)来判断他的亚专业方向,有心的朋友可能还会去知网查查医生发表过的论文。简介上同时还会写擅长某类疾病的诊治,我认为写的越精准,说明这个医生主攻的方向越明确,这个内容可信度越高,相反,什么都擅长的往往什么都不精。

一个医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往往会在一个亚专业上投入自己大部分的精力,这就是一个医生的看家本领,我认为看病寻找亚专业契合的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比较流行的两大协作组:MDT肿瘤多学科协作组、ERAS快速康复协作组。

如果某位医生是MDT协作组组长或者召集人,一来说明他在这家医院、这个肿瘤的诊治上具有权威性,二来说明他在内外医技各部门有一定影响力,具有资源的调动能力,三来包含MDT成员在内,总体来说诊治原则会比较规范和紧跟研究进展,肿瘤的治疗,规范是高于技巧的,“患者活得久活得好”是绝对比“手术做的漂亮”更有说服力。

ERAS快速康复协作组成员会更加善于鼓励患者和关注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而且和他们搭档的护理人员也具有同样的理念,这对于比较消极和被动的患者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一类绝对的大佬级别了,有的主任级别的大牛同时兼任了医院的副院长、医务部长等行政职务,有的医生有某某学者、某某名医、学科带头人等省级以上授予的称号,且资历较老,年龄超过50岁,他可能是个大忙人。也就是说,你关注大佬的同时,别忘了关注下大佬下面的带组大哥,他可能才是给你治病和手术的关键人物

找医院内的熟人介绍比找医院外的熟人介绍靠谱的多,医院外的熟人可能他也就在一个专业认识一个医生,好不好也不清楚,只是“熟”而已,除非这位熟人是因为满意的就医体验和医生成为朋友的 ;而医院内的熟人虽然不一定知道哪个医生好,但一定知道哪个医生不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医院里哪个医生技术差、被投诉、出事故很容易传开。和这些医生接触越多的部门越了解他们,比如手术室、麻醉科、外科部门肯定比机关后勤更了解。

随着医学的发展,学科发展越来越细,患者希望找到最擅长看自己病的医生,医生也希望不断发挥自己最擅长的部分,这中间医生与患者的匹配,其实是存在有一些脱节的。医疗在向社会推广的时候,不妨也选择换到患者的角度看一看。加强医疗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升就医过程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是信息时代医疗宣传不懈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晋升/竞聘答辩攻略2.0

下一篇:留学申请材料准备全攻略-简历、个人陈述